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发淮安。明代。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参考资料:
1、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47页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依韵奉和牧翁人日示内二首 其一。清代。柳是。 春风习习转江城,人日于人倍有情。帖胜似能欺舞燕,妆花真欲坐流莺。银幡囡戴忻多福,金剪侬收喜罢兵。新月半轮灯乍穗,为君酹酒祝长庚。
摇摇花行。宋代。章采。 摇摇花,长安城南道。小草欣欣造物匀,三月来来野田好。女郎厌踏王孙园,出郊更觉春嫣然。五家蹙成锦绣谷,双鬟妙舞玳瑁筵。合欢扇裁七宝月,荫步盖簇空青天。分司自讼狂惊坐,拾遗劝我莫近前。此时摇摇绝低小,媚紫得映车閒钿。幸承踏歌罗袜暖,偶荷细摘春心怜。岂如黄土冈头古楠树,花开花落无人觑。一枝折顿固弗班,五陵隽赏初何预。呜呼世无赏音兮竟大奇,古楠苍苍云雨垂。
麻姑山诗。宋代。吕南公。 朱栏跨略彴,孤绝东山口。不见客忘归,华标字如斗。轩轩六龙辔,不醉云间酒。何以赠游人,松声杂鸣溜。
九曲之游终于星村二首 其二。近现代。施蛰存。 此水有傲骨,千秋出处艰。左行防陷泽,北注复归山。白石漱不尽,贞禽去即还。流香莫嫌近,兰芷老逾悭。
镇淮楼下旌旗,晶明辉映云山阁。宸旒倚重,折冲千里,无逾秋壑。缓带轻裘,纶巾羽扇,从容筹略。使毡裘胆破,丁宁边吏,无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桥风月,称断楼、卷尽帘箔。绂麟华旦,饱吟玉蕊,款簪金药。驿骑朝驰,宝鞍卖赐,御筵宣押。更赐环促如,中书入令,作汾阳郭。
水龙吟·镇淮楼下旌旗。宋代。翁溪园。 镇淮楼下旌旗,晶明辉映云山阁。宸旒倚重,折冲千里,无逾秋壑。缓带轻裘,纶巾羽扇,从容筹略。使毡裘胆破,丁宁边吏,无生事,空沙漠。二十四桥风月,称断楼、卷尽帘箔。绂麟华旦,饱吟玉蕊,款簪金药。驿骑朝驰,宝鞍卖赐,御筵宣押。更赐环促如,中书入令,作汾阳郭。
兵乱后自嬄杂诗 其八。宋代。吕本中。 夷甫终隳晋,群胡迫帝居。王纲板荡后,国势土崩初。戈戟连梁苑,头颅塞浚渠。天心应助顺,侧听十行书。